计算机网络 第一章 概述
计算机网络 第一章 概述
1.1 计算机网络构成及基本概念
基本概念
信息
数据
信号
信道(有线与无线)
信号频率与信道带宽
信噪比(信号平均功率和噪声平均功率之比)
信道容量(传输速率):香农定理
,W为带宽(Hz);S为信道内所传信号的平均功率;N为信道内部的高斯噪声功率
串行/并行传输
误码率、差错检测与纠正(CRC,汉明码)
网络协议与协议标准
协议数据单元
计算机连接的一般方法
- 共享式连接
- 交换式连接
类比电话交换机
- 电路交换 电话交换机
- 分组交换 交换机
扩展网络规模:网桥扩展、多交换机扩展
类比电话网络:电路交换、十分与频分多路复用;分组交换、统计多路复用
1.2 Internet发展历程
ARPANET 初始结构(使用分组交换技术)
TCP/IP 协议的设计与运用,实现异构网络互联
TCP/IP 协议基于开放的网络体系结构,开放性、兼容性
互联网管理——自治系统 Autonomous System
每个自治域分配一个自治域号
自治系统号码 http://bgp.he.net
网络服务提供商(ISP)及层次化结构
Tier-1 ISP
全球最高级别ISP,互不结算
中国电信、中国联通、AT&T、Deutsche Telekom…
Tier-2 ISP
教育网、中国移动(往往需要像更高级别 ISP 交流量费)
IXP 或 IX:互联网交换点
CERNET 结构 AS:4538
万维网问世:重要的里程碑
- 20 世纪 90 年代
- IPv6 与 Internet 2:解决 IPv4 地址问题
- IPv4:32 位地址
- IPv6:128 位地址,更合理的地址层次化结构
- 无线接入 (WiFi6/4G/5G),移动互联网及物联网的发展
- 接入设备数量迅速增加
- 移动应用非常丰富
- Internet 的三个重要概念
- 开放理念
- 自组织理念
- 分享理念
互联网的标准化工作
互联网协会 ISOC
- 互联网体系结构研究委员会 IAB
- 互联网研究部 IRTF
- 互联网工程部 IETF
所有互联网标准都已 RFC 的形式在互联网上发表
标准需要经过二个阶段:建议标准、互联网标准
1.3 Internet的核心与边缘
互联网结构
- 网络边缘
- 主机:运行 TCP/IP 协议和应用的端系统,如 PC、云服务器、智能手机等
- 接入网络:端系统通过优先网络或无线网络接入到核心网
- 网络核心
- 由大量互联的路由器构成
- 运行 IP 协议和路由协议
网络核心
报文分组转发
将来自一个物理网络的报文分组转发到下一个物理网络
存储-转发式交换
路由器对到达的报文分组进行缓存,只有整个报文分组完全到达且下一个物理网络链路空闲,才能被转发出去
简单路由器模型
分组转发率(Packet Per Second):路由器或交换机等网络设备以分组为单位的转发速率(分组/秒)
网络核心:比较电路交换
先呼叫建立连接,实现端到端的资源预留
- 预留的资源包括:链路带宽资源、交换机的交换能力
- 具有和专用链路类似的性能
- 资源专用,即使空闲也不与其他连接共享
频分多路复用(FDM),时分多路复用(TDM)
计算示例:主机A向主机B发送大小为640000bit的文件,计算所需的时间
- 链路传输速率为1.536Mbps
- 采用时分多路复用,24个共享连接
- 建立连接的时间为500ms
Rate 1.536Mpbs/24=64000bps
tot time 0.5s+640000/64000=10.5s
网络核心:报文分组交换
主机A和B的报文分组没有固定的到达模式,带宽按需共享,称为统计多路复用(statistical multiplexing)。
- 路由器的缓存可以临时缓存报文分组,输出链路不需要支持N-R速率
- 单数缓存大小有限,记为B,如果缓存满了,会丢弃报文分组
统计多路复用增益=2C/R
- 网络流量具有很强的突发性
- 每个独立的流的峰值可能出现在不同时间
结论:流越多,网络平均流量越平滑
网络核心:传输时延
- 报文长度P:单位bit
- 链路长度L:单位m
- 传输速率R:单位bit/s
- 传播时延PROP:电磁波在介质上的传输时间,单位s,PROP=L/C
- 传输时间TRANSP:发送长度为P的报文所用时间,TRANSP=P/R。
- 端到端时延Latency:发送端发送第一位到接收端接受最后一位的时间,单一链路上计算方法为Latency=PROP+TRANSP
问题:为什么不直接发送报文,而使用报文分组?
- 可以将报文分成报文段传输可以降低端端时延
- 可以避免某条链路或路由器缓存被一个报文长时间占用
问题:报文分组到达时,如果出口链路忙,报文分组需要在路由器缓存中排队等待,会引入排队时延。
在给定链路长度和传输速率的情况下,只有排队时延是变化量
排队时延对网络性能会产生较大的影响(拥塞控制)。
往返时延RTT(Round-Trip Time)
从发送方发送数据开始,到发送方收到来自接收方的确认经历的总时间。
时延带宽积
时延带宽积=传播时延带宽,按比特计数的链路长度
若发送端连续发送数据,则在发送的第一个bit即将到达终点时,发送端就已经发送了时延带宽积个bit,这些bit都在链路上向前移动。
只有链路管道都充满比特时,链路才得到了充分利用。
时延抖动
- 变化的时延称为抖动(Jitter)
- 时延抖动起源于网络的队列或缓冲,抖动难以精确预测
- 在语音、视频多媒体业务中,抖动往往会严重影响用户体验
接入网络
如何将端系统连接到边缘路由器
- 有限接入
- 用户数字线路(xDSL)
- 混合光纤同轴电缆(HFC)
- 光纤宽带(FTTH)
- 以太网(Ethernet)
- 无线接入
- 无线局域网(WiFi)
- 移动通信网(4G/5G)
注意:接入网速率、共享或专用
接入网络:DSL
- 使用电话线连接到中心局CO
- DSL接入复用器分流数据和语音
- 非对称速率:最大19.2Mpbs上行,55Mpbs下行
接入网络:HFC
- 频分多路复用,数据和电视信号在不同频率上传输,数据通道是共享的
- 非对称:最大10Mpbs上行,30Mpbs下行
接入网络:其它有限接入
- 光纤宽带(FTTH)
- GPON:下行最大2.488Gbps,上行最大1.244Gbps
- EPON:下行最大1.25Gbps,上行最大1.25Gbps
- 以太网(Ethernet)
- 最广泛的接入方式(机构)
- 最大速率10Gbps(万兆以太)
接入网络:无线接入
- 无线局域网(WiFi)
- 802.11/a/b/g<54Mpbs
- 802.11n<600Mpvs
- 802.11ac<1Gbps
- 802.11ax(WiFi6)<9.6Gbps
- 移动通信网
- 3G CDMA 2000, TD-SCDMA, WCDMA
- 4G TD-LTE 100/50Mpbs
- 5G IMT-2020 20G/100Mpbs
接入网络:家庭网络、机构网络
1.4 TCP/IP 网络体系结构
ISO/OSI参考模型与TCP/IP体系结构
应用层(应用层、表示层、会话层)、传输层、网络层、接口层(数据链路层、物理层)
IETF定义应用层、传输层、网络层
IEEE、3GPP等定义接口层
TCP/IP体系结构
对等层通信,执行相关协议
TCP/IP协议集
网络协议需要规定
- 计网中各实体之间数据交换必须遵守实现约定好的规则,这些规则称为协议
- 协议组成
- 语法:数据与控制信息的结构或格式(协议数据单元PDU)
- 语义:需要发出何种控制信息,完成何种动作以及做出何种相应
- 时许:事件实现顺序的详细说明
- 对等性:通信的实体相同层次必须执行相同的协议
TCP/IP协议栈实现
应用层-操作系统用户空间
传输层和网络层-操作系统内核 TCP/IP协议栈
数据链路层、物理层-接口层 驱动程序+网卡
1.5 Web服务器访问示例
- 应用编程接口 应用请求与主机B建立连接
- 传输层
- 创建连接建立TCP段
- 调用IP层提供的服务,发送TCP段到主机B
- 网络层
- 创建IP数据包
- 调用接口层提供的服务,发送IP数据报到下一跳路由器
- 接口层
- 接受以太数据帧,判断地址、差错校验
- 如果正确,将IP数据包传给IP层
- 网络层
- 使用IP的目的地址确定下一跳路由器
- 请求接口层发送数据包
接口层
- 创建以太数据帧
- 请求物理层按位发送数据帧
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