计算机网络 第五章 接口层原理与协议
Kapitel 5 接口层原理与协议
5.1 接口层基础
TCP/IP体系结构
物理网络连接方式(拓扑结构):节点到节点连接、共享式连接、交换式连接
接口层功能
- 物理层:提供位流服务
- 数据链路层:提供可靠或不可靠的传输服务
接口层技术分类
- 有多种接口层技术,传统上大致可以分成三类:局域网、城域网、广域网
5.2 局域网体系结构与组网方法
局域网体系结构与数据封装
介质访问控制层(Medium Access Control )
- 物理节点寻址
- 差错控制
- 介质访问控制(共享式连接)
逻辑链路控制层(Logical Link Control)
链路层的复用和分用
可靠数据传输
5.3 局域网编址与ARP协议
MAC地址—物理地址
32位IP地址:
- 网络层地址(逻辑地址):标识主机或路由器的一个接口
- 主要用于IP数据包的路由转发
48位MAC地址(物理地址):
物理地址:在相同的物理网络中,标识一个节点
对于大多数局域网,采用48位MAC地址
- 位于网卡的ROM或EPROM中
- 扁平地址,无层次,需要唯一
ARP协议
A已知B的IP地址,需要获得B的MAC地址(物理地址)
如果A的ARP表中缓存有B的IP地址与MAC地址的映射关系,则直接从ARP表获取
如果A的ARP表中未缓存有B的IP地址与MAC地址的映射关系,则A广播包含B的IP地址的ARP query分组
- 在局域网上的所有节点都可以接收到ARP query
B接收到ARP query分组后,将自己的MAC地址发送给A
A在ARP表中缓存B的IP地址和MAC地址的映射关系
- 超时时删除
重点:如何路由到另一个局域网 (ARP/MAC)
5.4 链路层差错控制
CRC循环冗余校验
CRC校验码计算方法
- 设原始数据D为k位二进制位模式
- 如果要产生n位CRC校验码,事先选定一个n+1位二进制位模式G(称为生成多项式),G的最高位为1
- 将原始数据D乘以2^n (相当于在D后面添加n 个0),产生k+n位二进制位模式,用G对该位模式做模2除,得到余数R(n位,不足n位前面用0补齐)即为CRC校验码
接收端检验校验和:
实际传输数据直接除G,得到末尾n为若为全0的话,认为通过检验,否则出错。
5.5 共享式与交换式以太网
以太网(Ethernet)的发展
1972年由施乐公司研制开发
Internet标准
- 1980年:以太网(DIX v1.0)
- 1982年:以太网II(DIX v2.0)
交换机有可能丢东西。
VLAN
5.6 虚拟局域网
隔离通信流量: 来自于或到达端口1-8的流量只能到达1-8
- 也可以基于MAC地址定义VLAN
动态配置: 端口能够在VLAN之间动态配置
VLAN之间转发:类似独立的交换机,通过路由进行转发
5.7 无线局域网
802.11无线局域网组网模式
基础架构模式:
站点(STA)
访问点(AP)
基本服务器(BSS)
扩展服务器(ESS)
每个BSS中的站点和AP共享同一无线信道;站点通过AP转发数据
无线局域网需要解决的问题
有限的无线频谱带宽资源
通道划分、空间重用
提高传输速率,解决传输问题
提高抗干扰能力和保密性
共享的无线信道
介质访问控制方法(CSMA/CA)
可靠性传输、安全性
组网模式管理
BSS构建、关联、认证
移动性支持
睡眠管理
All articles in this blog are licensed under CC BY-NC-SA 4.0 unless stating additionally.
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