感知技术期末考前复习 第 2 章 传感器的性能与评价

2.2 传感器的误差

2.2.1 理想传感器与实用中局限性

理想传感器

  • 输出量仅对输入量敏感
  • 输入量与输出量呈唯一、稳定的关系(最好线性关系)
  • 输出量可实时反应输入量的变化

实际上不可能达到,只能尽可能控制各种不利因素,使传感器性能尽可能接近理想特性

2.2.2 误差及其来源(重点⚠️)

误差的来源可分为两方面

  • 一方面,传感器本身的误差:非线性、滞后、重复性、漂移(原理、结构设计、生成工艺决定)
  • 另一方面,应用过程中引入:电磁干扰、温度波动、冲击震动、电源波动等。

误差的来源可分为五类

  1. 介入误差。传感器元件介入被测系统中得到的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误差。所有的传感器都存在此误差。
  2. 应用误差。使用者使用不当;测量系统设计缺陷。
  3. 特性参数误差。传感器本事的特性参数决定。
  4. 动态误差。动态特性导致:所测参数发生变化后,传感器的反应存在滞后。
  5. 环境误差。环境参量:温度、冲击、震动、电磁场、化学腐蚀、电源电压震动

2.3 传感器的静态特性

2.3.1 输出与输入的静态函数关系

输入的两种形态:常量或随时间变化缓慢的量(静态输入量);输入随时间变化(动态输入量)

传感器输出与输入的静态函数关系可表示为:y=i=0naixiy=\sum_{i=0}^na_ix^i

其中,a0a_0 为零输入时的输出值,a1a_1 为线性输出系数(理论灵敏系数),其它的系数为非线性项系数。

三种情况:

  1. 除了 a1a_1 之外其它系数全为 0。
  2. 偶次项系数全为 0。是奇函数,并且在原点附近近似认为呈线性关系。
  3. 非线性项中奇次项系数全为 0。零点附近灵敏度很小。

差动测量技术

y(x)y(x)y(x)y(-x),相减消去偶次非线性项。

2.3.3 灵敏度与测量范围

灵敏度

线性:s=ΔyΔxs=\frac{\Delta y}{\Delta x}

非线性:s=dxdys=\frac{dx}{dy}

量程

输入量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差

2.3.4 迟滞特征与重复性

迟滞环

迟滞误差定义 rH=±ΔHmaxyFS×100%r_H=\pm \frac{\Delta H_{max}}{y_{FS}}\times 100\%

2.3.5 分辨力与阈值

分辨力:表示能检测到的最小输入增量

分辨率:分辨力与满量程输入之比

阈值:观察不到输出变化的最小输入量。

2.3.6 稳定性

零飘现象:输入值是 0 时,输出向某一方向飘移

时间零飘、零点零飘、灵敏度零飘

2.3.7 综合误差

也称精度,是传感器示值与被测量真值之间的最大偏差。

2.5 传感器的标定

2.5.1 传感器标定的基本概念(重点⚠️)

标定:用已知输入量输入传感器,测量传感器的相应输出量,进而得到传感器输出-输入特性的过程。

在使用或存储后的性能复测称为校准

传感器的标定实际上是针对整个传感器系统的实验。

传感器的标定步骤

  1. 确定一个表达传感器输入-输出信号间关系的数学模型。
  2. 设计一个标定实验对传感器施加输入,测量其输出,并特别注意控制标定引入其它信号的影响。
  3. 用回归分析法处理标定实验所得数据,确定步骤 1 中的数学模型参数及测量误差。
  4. 分析模型,确定其是否合适;如不合适,需要修正或考虑新的数学模型

标定的两种形式

  • 绝对标定:将传感器输出与真实的固定输入比较
  • 相对标定:将传感器输出与已标定的传感器输出进行比较

标定时需要考虑的问题

传感器各模块标准特性参数、标定系统的可操作性、标定系统成本、人工成本、标定数据处理及传感器系统软硬件调整方案

静态标定:评定传感器制标的基本方式

动态标定:用于对传感器动态响应有要求的场合

2.6 传感器的合理选用

三条原则(重点⚠️)

  1. 整体需要原则:按照测量系统整体设计要求,所选传感器和测量方法适用于实际场合
  2. 高可靠性原则:可靠性首要考虑;在满足性能指标的前提下,尽量采用元器件少的简单方案,使得系统可靠性高
  3. 高性价比原则:符合性能要求的同时注重经济性:造价低、维护成本低

2.6.1 合理选择传感器的方法

  1. 根据测量对象和使用条件确定传感器类型
  2. 线性范围和量程
  3. 灵敏度
  4. 精度
  5. 频率响应特性
  6. 稳定性